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3:01 点击次数:94
今年2月底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白宫办公室突然拍案而起。 特朗普要求他签署一份协议,将乌克兰的矿产、港口和天然气交给美国公司运营。
泽连斯基当场拒绝:“你这是让我们当殖民地! ”
这一幕被在场的记者悄悄录下,视频在乌克兰疯传。许多民众留言:“泽连斯基终于硬气了一回! ”
两个月后的5月1日,美国和乌克兰正式签署《重建投资基金协议》。 这份曾被叫做“矿产协议”的文件,标题变得高大上,内容也大改。
乌克兰经济部长斯维里登科举着协议副本,在基辅街头对媒体喊话:“我们保住了核心资产! ”按照新条款,乌克兰的工厂、港口和天然气系统不用交给美国,双方各出50%资金成立基金。
让乌克兰人松口气的是,协议里压根没提“还债”。 此前特朗普总说美国给了乌克兰3000亿美元,但泽连斯基只承认拿到1000亿。 现在这笔糊涂账暂时被搁置了。
基辅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马雷什掏出计算器算账:“如果按原协议,美国拿走我们80%矿产利润。现在对半分成,相当于每年多留30亿美元。 ”
但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泼了盆冷水:基金前十年所有收益必须用于重建,乌克兰政府一分钱不能动。 白宫发言人特意强调:“这是为了防止腐败! ”
泽连斯基的顾问们忙着在电视台轮番解释:“至少我们的资源没被贱卖。 ”他们举着地图划重点,顿巴斯的煤矿、第聂伯河的稀土、黑海沿岸的油气田,图标上都标注着“乌克兰所有”。
特朗普在协议签署后立刻发推:“没有人比我更会谈判! ”他贴出对比图:左边是原协议中美国独占红利的柱状图,右边改成五五分的绿色对半柱。
这条推文底下,美国网友吵翻了天。 有人点赞:“总比被中国买走强! ”也有人骂街:“我们纳税人又要当冤大头? ”
欧盟的反应更微妙。 就在协议签署当天,布鲁塞尔宣布给乌克兰国防工业打款9.1亿欧元,专门搞无人机研发。
德国总理舒尔茨说了句大实话:“我们不能让乌克兰变成美国的后花园。 ”
莫斯科的反应直接得多。 俄罗斯杜马议员古鲁廖夫在电视上撕了份文件复印件:“这就是新殖民主义! 他们想吸干东欧的血。 ”
普京的办公桌上摆着两份情报。 一份显示美国基金实际控制着乌克兰70%的矿产勘探权,另一份写着欧盟无人机工厂将建在利沃夫州,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那里离波兰边境只有40公里。
五角大楼的物流记录显示,4月下旬有12艘货轮从路易斯安那州出发,装载着价值3.2亿美元的石油开采设备,目的地是敖德萨港。 这些设备正好赶在协议签署后靠岸。
乌克兰议会里吵得不可开交。 反对派议员举着放大镜挑刺:“第7条写着美国公司拥有技术专利,这算不算变相控制? ”支持协议的议员反呛:“总比让俄军坦克开进来强! ”
基辅街头出现了两幅涂鸦。 一幅画着泽连斯基和美国总统掰手腕,另一幅画着乌克兰地图被切成两半,标注着“50%已售”。警察连夜把后者涂成了国旗颜色。
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偷偷流出了份报告。 里面提到基金的首席执行官必须是美国人,而乌克兰只能派个副手。“平等合作就是个童话。 ”报告末尾用红笔写道。
俄军前线指挥官注意到变化。 过去两周,乌军阵地的夜视仪数量突然增加,战壕里还出现了带英语说明书的自热口粮。 “美国货开始渗透了。 ”他在作战日记里写道。
哈尔科夫郊外的重建工地上,工人们正安装美国制造的智能电表。 项目经理安德烈苦笑:“这些设备只能读取美国公司的数据库,但我们至少不用自己掏电费。 ”
最戏剧性的场面发生在协议签署后48小时。 泽连斯基突然在深夜直播中说:“如果有人想在红场搞阅兵,最好先检查防空系统。 ”
这句话让克里姆林宫的警卫们连夜加班。 5月9日卫国战争纪念日临近,原本要来的35国政要中,有6个国家悄悄询问:“红场现在还安全吗? ”
莫斯科街头,退伍老兵瓦西里盯着电视里的乌克兰新闻,把勋章擦得更亮了。 “美国人给钱,德国人给飞机,我们...”他看了眼厨房里排队领面包的邻居,把后半句咽了回去。
敖德萨港的起重机正在吊装美国设备,钢铁碰撞声传得很远。 20公里外的海面上,俄罗斯黑海舰队的三艘护卫舰始终在巡逻,望远镜镜头反射着刺眼的白光。